欢迎访问,广州苗木信息网!
App
当前位置: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等7部门关于印发《绿美广州生态空间状况监测报告(2024年)》的通知

发布时间: 2025-05-21 11:41:44   作者:   来源: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  浏览次数:

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等7部门关于印发《绿美广州生态空间状况监测报告(2024年)》的通知

各有关单位: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《绿美广州生态空间状况监测报告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(2024年)》的通知发展理念,反映城市生态空间状况,基于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成效、相关研究和统计结果,结合2023年广州城市生态站观测数据等信息,市林业园林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水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政务和数据局共同编制了《绿美广州生态空间状况监测报告(2024年)》,现印发给你们。


2025年3月21日

(联系人:李智琦、张本强,联系电话:13642650749,83872071)

附件:

绿美广州生态空间状况监测报告

(2024年)


发布单位: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
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

广州市生态环境局

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

广州市水务局

广州市农业农村局

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


编制单位: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

2025年3月

广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“一个尊重、五个统筹”做好城市工作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重要论述精神,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,细化落实省委“1310”具体部署和市委“1312”思路举措,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,锚定“排头兵、领头羊、火车头”的标高追求,全力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,大力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,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,努力营造“森林围城、绿道穿城、绿意满城、四季花城”的绿色生态格局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州篇章。

概 述

广州,简称“穗”,别称羊城、花城,古称任嚣城、楚庭、番禺,有2238年建城史。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、岭南文化中心地、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、改革开放前沿地。行政区划面积7434平方公里,下辖11区,共有34个镇、142个街道。截至2023年末,广州市常住人口1882.70万人。广州市地形属于丘陵地带,地势东北高、西南低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,雨水资源丰富。回望两千多年建城史,广州始终是岭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历史底蕴深厚,花城美誉远扬,千年城脉亘古亘今,千年文脉底蕴深厚,千年商脉繁荣昌盛。202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赋予广州“广东省省会、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、科技教育文化中心”六大城市性质,国际商贸中心、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全国综合性门户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四大核心功能定位,明确了广州2035年迈向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宏伟蓝图。

广州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,在建设“美丽宜居花城、活力全球城市”的征程上,积极推动老中轴、新中轴、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,历史文化核、现代活力核、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,立足生态资源本底,高质量供给优质生态产品,面向城市韧性与绿美繁荣,维育健康稳固的生态系统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典范。2023年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基础上,广州发布了《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》,坚持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引领,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“八大工程”,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。

广州先后荣获“国际花园城市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全国绿化模范城市”“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”“全国自然教育活力城市”等荣誉。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。2023年广州海珠湿地荣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“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”。2024年广州加入世界银行、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发起的“自然城市计划”,并获得全球首批“灯塔城市”称号。

为反映城市生态空间状况,基于广州生态建设成效、相关研究和统计结果,结合2023年广州城市生态站观测数据等本底资料,由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编制,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发起,联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广州市生态环境局、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广州市水务局、广州市农业农村局、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发布本报告。报告涵盖5大类65项指标,客观反映了广州在优化生态格局、强化生态韧性、巩固生态稳定性、提升生态品质和增进生态福祉等五个方面的绿美生态建设成效。

一、坚持优化生态格局,彰显云山珠水魅力新风貌

生态空间是发展的绿色基石,生态格局关系到高质量发展布局,充分利用广州北部依山、中部沿江、南部滨海的自然基底,打造“通山达海贯江融城”的生态网络格局。

厚植绿色本底。守护林地、绿地、湿地、水体资源,识别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,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;将生态功能、服务功能突出,具有长期保护价值的绿地纳入保护,保障城市蓝绿生态空间基本面。

密织蓝绿网络。推进沿海防护林、绿色通道品质提升、生态廊道等建设,“扩绿、兴绿、护绿”多措并举,筑牢北中南生态安全屏障,建设城市生态绿核,构建连通山水、贯穿城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。推动三生融合,形成以珠江为链串联森林、绿地、河涌水系的蓝脉绿网。

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29.15平方千米,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89.37平方千米,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39.78平方千米。59处公园和绿地划定为永久保护绿地的面积为773.88公顷。截止2023年,全市湿地面积6.83万公顷(不含浅海水域),占广州市国土面积9.19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.77%。

二、坚持强化生态韧性,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

生态系统健康决定了城市生态韧性。森林、湿地、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坚持开展城市生态空间提质增效,构建蓝绿交织的雨洪滞蓄空间,进一步释放绿地生态服务能力,不断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生态韧性。

维育森林湿地。科学绿化,保护培育森林资源,开展针叶林改造、低效林改造、中幼林抚育、培育大径级森林、珍贵树种示范林建设,有效提升森林质量。开展全市湿地资源调查,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,编制《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》,系统提升森林、湿地生态功能。

提升绿地功能。推进规划增绿、见缝插绿、留白增绿、空中植绿,做到应绿尽绿。合理配置树种,丰富功能植物应用,增加蜜源植物种类,营造“城市自然家园”近自然生境,提升城市绿化品质,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。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建立健全市场化处理体系,推进公园景区绿化垃圾不出园,实现“绿废”变“绿肥”。拓展雨洪调蓄空间,增强自然渗透能力,促进雨水资源利用,20%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让城市会“呼吸”更宜居。

截止2023年,全市森林提质增绿15666.66公顷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410.49万吨/年,释放氧气269.07万吨/年,涵养水源12亿立方米/年,固定泥沙1000万吨/年。建成湿地公园25个(其中国家级2个),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,建成小微湿地9处(其中省级示范点4处),认定国际重要湿地1处、省重要湿地3处、市重要湿地5处,认定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处,南岗河被评为全国首个幸福河湖,流溪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越秀公园建成华南地区首个“双碳”主题园,平均每年处理绿化垃圾约200吨,实现公园绿化垃圾“不出园”。城市绿化应用的绿化植物达1073种。城市公园树木吸收二氧化硫525吨/年、二氧化氮656吨/年、一氧化碳374吨/年、臭氧2508吨/年,阻滞可吸入颗粒物4553吨/年,公园景区对最高温度的降温幅度达4.44-8.51摄氏度,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。

三、坚持增强生态稳定性,打开万物和谐共生新局面

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,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,坚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,开展自然保护地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。

注重就地保护。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、勘界立标。推进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。提升海珠湿地、南沙湿地水鸟生境质量,保护水鸟生态廊道,鸟类保育成效显著。

创新迁地保护。提升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能力,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,建设“1+3+N”广州城园融合体系的植物迁地保护网络。建成木棉、野牡丹、筋杜鹃等多个种质资源库,建成木本花卉等多个专类植物展示园。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国家拯救专项工作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成效持续显现。

截止2023年,规划保护划定自然保护地75个,面积10.98万公顷,保护了94%重要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域。全市共记录维管植物3516种,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7种。在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“广州沿阶草”(2023年)。完成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372.45公顷,栖息地生境修复666.6公顷。海珠湿地发现并命名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、海珠珐轴甲。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167个分类群,猪血木、彩云兜兰、虎颜花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实现野外回归。

四、坚持提升生态品质,展现城园融合绿美新画卷

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将城市空间融入全域绿地网络,通过网络节点品质提升,进一步提升绿地品质和绿色服务功能,实现绿地空间全域共享、共通、共融。

推进多道融合。整合绿道、碧道、碧带、森林步道、古驿道、乡村景观风景道等线性空间,串联自然保护地、森林公园、绿地、景区等,提升“城市慢行系统”绿化品质,打造通山达海、亲山近水的万里花城漫道网络。

凸显花城特色。增花量、添花景、建花园、美花乡、办花节、兴花业,打造四季繁花不断的赏花点,建设“千廊杜鹃、万径花满城”的空中花廊。组织木棉节、紫荆花节、筋杜鹃节、红叶节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、广州国际盆景大赛、广州插花艺术大赛等大型赛事。

截止2023年,建成绿道3874公里,碧道1242公里,森林步道310公里。建成140个赏花点,350公里天桥绿化。

五、坚持丰富生态福祉,建设人民城市幸福宜居新家园

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空间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走进自然、了解自然、回归自然的课堂,深入践行经营城市理念,通过优化公园布局,实施“公园+”行动,加快城市品牌的塑造与传播,不断提升公园的活力和吸引力,开展自然科普宣传和教育,提高市民幸福感、获得感、满意度。

拓展惠民服务。推进活力公园城市建设,创造性拓展公园+文化、+体育、+艺术、+科普、+非遗、+智慧、+创新等模式,提升游憩空间的联通性、可达性和开放性,实现市民“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”。利用郊区的山水资源,营造丰富游憩场景。发展彰显生活美学的沉浸式、互动式、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,打造生态环保、低碳高效的高品质游憩休闲场景。赋能森林康养,为市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。坚持以“绣花”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,释放存量空间价值,改善城市人居环境。注重城乡协调发展,重点打造广州市美丽乡村,升级改造“四好农村路”,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,提升乡村居民生态福利水平。

普及自然教育。推进自然教育工作,丰富自然教育设施,推进自然教育场景建设,开发融合岭南生态文化的精品课程,广州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自然教育发展水平领先、参与人数众多、自然教育组织培育最为完善、区域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城市之一。

截止2023年,建成各类公园1426个,其中生态公园122个,综合公园38个,专类公园47个,社区公园125个,游园1094个。市属公园全年进园人数超5000万人次,开放绿地、草坪及林下空间124处,共280万平方米。公园景区全年空气负氧离子日平均浓度超过1500个/立方厘米,达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一级标准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23个,新增1005处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。建成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(含试点)8家。建成广州市美丽乡村552个,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,新乡村示范带14条。培育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9家,其中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4家。全市自然教育线下课程活动参与人数年均超145万人次,线上参与人数年均超700万人次。

面向世界舞台、国家使命、人民期许,广州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和继续发挥“排头兵、领头羊、火车头”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,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数字生态文明,大干十二年、再造新广州,更好塑造和传播广州的城市品牌形象,加快推进建设“美丽宜居花城、活力全球城市”,共同推动广州到2035年建设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区,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示范样板,实现“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”的目标愿景。